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看南航人使命在肩,逐梦空天!

发布时间:2021-06-21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南航师生集中观看了此次发射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央视直播特别节目中,正在我校航空航天馆观看直播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核技术专业学生、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与央视演播室嘉宾进行了交流互动。



  主持人还与现场嘉宾、我校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进行了互动,并提到了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校友,有没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仲伟巍校友说,航天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希望有更多的南航学弟学妹进入中国的航天事业。


  

我校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


科研攻关,看南航智慧


  此次发射,神舟十二号将送三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生活三个月。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健康和安全是载人航天探索任务的核心问题, 也是航天医学领域的首要任务之一。生活时间的延长,离不开空间站生存、生活条件的提高,航天员在空间中会受到空间辐射粒子的损伤,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及在轨诊断、防护技术方面研究。

  从2018年起,承担了“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地基实验中,课题组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模型,系统研究了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脑组织、脑功能(如认知、记忆等)的影响。在天基实验中,团队将在轨检测航天员的脑功能状态,评估空间站环境下航天员的健康状态。



  航天相关神经-眼部综合征(SANS)影响到国际空间站约三分之二的航天员。课题组采用生物电信号分析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研究了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的影响。遴选关键指标,研发在轨应用的SANS早期诊断技术,为SANS综合征的预防、诊治奠定基础,为航天员健康保障提供支持。


  

脑功能及视觉信息加工分析


  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器对接的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时产生的动能比较大,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

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组成


  王小涛介绍,电磁阻尼器设计出来之后,需要研究它在空间环境下的阻尼特性和设计的是否一致。课题组研制了模拟空间环境,并且测试它的阻尼特性的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

  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建立中国航天员数字人体模型,结合已有的空间辐射场模型和在轨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间辐射场在航天员体内的辐射剂量,从外辐射场、内辐射场、损伤剂量等角度评估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并提出防护措施,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研制一线,看校友身影


  在本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中少不了南航校友的身影,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系统设计组承担着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是我国飞船研制的中坚力量,我校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博士李兴乾担任总体室主任。

  我校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

  南航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用“献身国防、志在超越、矢志一流”的南航精神激励广大师生无数师生、校友投身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南航力量,展现南航担当。